留学生美国认“爹妈”:寄宿家庭让人受益终生
中美网美国留学 www.usaer.net 2015-07-06 作者: Yi Bao
我今年高中毕业,两年前来的美国,两年历经两个迥然不同的寄宿家庭,也了解周围小伙伴在寄宿家庭生活中的千姿百态。从上一年的失败到今年与寄宿家庭父母真的做到亲密如家人,毕业之际难舍难分的经历,我在心里也暗暗总结了几条实用的经验。
每当和朋友讲到这个问题时总会有人提问:学习,体育,社交和生活都只是你自己的事,和寄宿家庭的关系真的这么重要吗?搞好关系会不会很花时间?在这种对大学没有帮助的事上浪费时间真的值得吗?
是的,值得,而且绝不是浪费,在寄宿家庭中得到的处理人际关系的能力必将让你受益一生。作为你在美国的父母,住家爸爸妈妈的价值观和人生观对你也会影响深远。在第一年的白人家庭,我更加深刻地体会到了美国人对于教育的理解。美国人非常重视学生对于社会的反馈,学校会花费心思把学生和课堂外连接起来,营造社区感(community)。纵然我们学校在学术上非常突出,当我喝寄宿家庭聊天时妈妈透漏最多的,还是对学校community feeling营造的钦佩之意。在实质上让我理解了美国教育学术,体育,课外活动(extracurriculum)及社会责任感培养结合的教育方式。我的第二个寄宿家庭是西班牙裔(Hispanic),通过与他们的交流,我理解拉丁美洲文化中的热情奔放。因为每周都被逼着去教堂,所以对于宗教在一定数量美国人生命中的重要性也有了了解。
更重要的是,除了你的同学老师之外,你的家人们将是你接触最多的人,与他们关系的和谐程度将直接影响到你的心情,以及应对SAT, ACT, AP等繁多考试的心态。
就拿我自己来举例吧,在美国的第一年,遇到了一个非常好的白人农场主家庭。他们家拥有巨大的农场,在湖边的小山坡上有着一栋三层楼高的小豪宅。因为家里富裕的缘故,他们不仅会每周去一次价格不菲的中餐馆(一盆青菜20美金),在冬假里还带着我到加拿大的魁北克吃喝玩乐。妈妈热爱厨艺,所以每当我在厨房帮忙是总会学到很多烹饪的小技巧。在别人的眼里,我一定是上辈子拯救了全宇宙才有了这么好的寄宿家庭。可是真的有过这段经历的人会明白,在美国蹒跚起步时,我们每个人最需要的并不是丰裕的物质条件与享受,而是心灵上觉得自己有一个家的归属感。
纵然第一年的爸爸妈妈都非常善良和蔼,农场的生活让我很不适应,因为巨大的文化和背景差异,和他们的交流也不甚自然,在一起的时候总会有非常尴尬的沉默(awkward silence)。住家弟弟是一个独生子,是他爸爸到中年之后在第二次婚姻中唯一的儿子,集“万千宠爱于一生”。在家里总是仗着语言的优势对我的冷嘲热讽,而我,在劣势的那一方总是哑巴吃黄连――有苦说不出。举个简单的例子,作为一个不爱惜书本的小男孩,他的课本常常散架,却总是在我面前看着书上“made in china”的标识感慨中国制造的东西烂爆了。就是因为这些有意无意的排挤,哪怕明白自己要学会开阔心胸,哪怕享受着如此优越的物质条件,我的心情却时时跌落谷底,学习起来也不再像以前那样有动力,为了避开他的活动时间,自己也渐渐开始熬夜到晚上一二点,隔天一睡睡到十二点。几个月后,我第一次SAT的成绩新鲜出炉,1860,一个低于一般中国学生底线的水平。
今年的西班牙裔(Hispanic)寄宿家庭虽然并不富裕,但因为一些综合因素(后面会提到),我度过了非常快乐与充实的一年,为了最大化与寄宿家庭接触了时间,我又恢复了早睡早起的好习惯,每天没有人际交往上的烦恼。在美国,经过第一年的挣扎,我快乐的理由变得越来越简单,有时候一段不错的对话可以make my day。现在我一和家人聊天,需要担心的不再是没有话题,而是一不了心就聊得太久。没有了后顾之忧的我学习起来更加顺风顺水,最终SAT获得了阅读满分总分2360的好成绩。高效率的学习可以说是和寄宿家庭的良性关系分不开的。
知道了维持良好关系的重要性后,我们应该找出对策来与寄宿家庭建立和保持良好的关系,而一段和谐有爱的关系应是双方共同努力的结果。
如何选择适合的家庭以及如何相处前边我简要的讲了两点与寄宿家庭相处和睦的重要性。他们既是广大留学生们了解美国文化的桥梁,融入社会的训练场,又是获得幸福和安慰的港湾。既然他们在我们在美国的生活学习乃至整个人生的作用如此巨大,如何与他们建立友情乃至亲情是每个作出这项选择的留学生的必修课。
一段良性的关系必定是双方共同努力的结果,所以需要建立情感纽带(bond),选择一个适合自己的寄宿家庭会是至关重要的开始,而学会调整自己的心态与新家人互动并渐渐融入是给这段日子画上完美句号的关键。我就来结合自己的经历和身边小伙伴的所见所闻来讲讲如何挑选一个合适自己的寄宿家庭。
首先,如果站在寄宿家庭的角度设身处地地想一下他们接待国际留学生的原因,答案不外乎三个:钱,体验或者in between。我就先分三类分别讲一下这三种动机不同的寄宿家庭的最大特点。
以钱为目的的寄宿家庭,大致有这么几个共通点:第一,他们大多同时接待着两个或以上的国际学生,并且是不是地向中介透露他们改造自己房子(甚至放弃自己卧室)去接待更多学生的意愿。 第二,他们常常会在各方面克扣学生的生活费,比如做饭的时候会特意少做一点,给寄宿学生买瓶装水(有些家庭没有冰箱直接饮用水)的时候会挑最便宜的等等。值得注意的是,这种家庭不常常是生活条件很差的家庭。我就有一个朋友住在一栋三层还有一间阁楼的大房子里,家里还自带游泳池和网球场。可是这个家庭要同时供四个孩子上私立中学,所以同时接待了三个中国留学生。在这样一个孩子众多的家庭基本的不到父母太多的注意和亲情层面的关怀。当然,这一类的寄宿家庭也有优点,由于家庭把学生们当成家人和客户,所以相处起来总是非常客气,学生想要去哪里一般会极尽所能开车送,对于学生生活上的管教也不会很紧。
第二类,以体验为目的,以建立情感为目标的寄宿家庭。这样的寄宿家庭确有不少,里面的家人,尤其是爸爸妈妈,通常会对学生们非常热情,邀请学生参加各种家庭聚会,希望尽快的使学生融入到自己的家庭中,比如我第一年的寄宿妈妈就是这样的人。在这样的家庭里生活也不是完全顺风顺水。首先,因为没有经验,在接待学生之前往往会期待过高,也对照顾一个学生的辛苦程度没有足够的预估。我第一年的妈妈只有一个儿子,多了我这个女儿之后,因为我和弟弟的体育项目(一般都在放学后)在不同的时间段,来回接送就让她精疲力竭。再者,因为这些家庭或多或少期待着学生和他们建立足够深的感情,每当我因为学习等原因拒绝他们的邀请时,我都能看到他们眼神里深深的失望,我自己的心情也会快速的低落下去。问了问身边的小伙伴们,他们大多也有这样的经历。当他们发现和你情感的建立没有向他们想象中的路线发展时,双方同时都会陷入无措,失望与希望交错的状态。
第三类家庭通常会以钱为动机,但是因为长久的经验,能够更好的与学生们相处沟通。我的第二个家庭都是这样的情况。这样的家庭通常会兼具第一种第二种家庭的优缺点。我们家非常节俭,平时不用电时都要把插头拔掉(是的为了节约电)。但是由于妈妈的性格非常好,我自己在相处上也有了从第一年获得的经验,我们慢慢发展成了对方永久的朋友。
我建议,那些性格较为内向,希望高中生活主要投入在学习上的同学们可以选择第一种家庭,而希望可多做extra curriculum,多交朋友,周六周日也更愿意把时间放在陪伴爸爸妈妈,去教堂还有出去玩的同学们选择第二种家庭。
在家庭的类型选完了之后,在决定前与host parents提前进行一下交流也是至关重要的。最好是面谈,如果条件不允许,最差也要在skype上面多多交流。值得注意的是,除了人好之外,与爸爸妈妈性格是否合得来,宗教理念是否兼容等等也是很重要的评判标准。
一旦入住了之后,哪怕性格不合,只要没有很大的摩擦,我也不建议同学们在学年内换寄宿家庭,这样即会伤了与爸爸妈妈的感情,又会在很大程度上耗费自己的精力和时间。
除了父母的选择之外,学生自己的性格和调整心态的能力也非常重要。
两年来的心理状态变化以及融洽相处的秘诀我想谈一谈最主观,也最重要,最有弹性的一个因素——就是同学们自己的性格。
先来说说自己吧。
第一年来到美国,对于环境的不熟悉以及语言的不通畅致使我始终处于一种自卑,敏感,防备的状态中。初来乍到,正是这三种态度最要不得,任何一点都会给你的人际交往打上重重一击。
在一个自卑的人眼中,所有人都对自己抱着冷漠或鄙视的态度,甚至会把别人的友好扭曲成善意的施舍。第一年的时候我想办社团,按照我们学校办社团的流程,社团的核心成员(一般president,vice president,secretary等)要得到15个同学的签名外加还要再agenda committee 面前作一番演讲,得到通过。当我拿着社团申请书走在走廊中怀着我的自卑收集签名时,我甚至可以听到走廊上其他人心里的“不懈”,“一个人生地不熟,连话都说不好的中国人办社团?她凭什么?”。然而事实证明我的听到的仅仅是幻觉,还没等我开口,我刚刚在课上交到的朋友们就围过来问我。得知我要办一个与中国文化有关的社团中,所有人眼中的笑容都透露着真实的鼓励与支持。15个签名很容易就要到了。之后在agenda committee 的演讲也一下子变得顺风顺水。当我站上讲台时,本来吵闹的会议室一下子安静下来,大家对于我这个新朋友抱有绝对的尊重,眼睛里也透露着相同的支持。
其实在寄宿家庭的生活也是一样。当自己自卑时,很容易压低自己的身份,把自己当成一个寄人篱下的房客,而不是新家庭的新成员。我刚刚到新家庭的时候,觉得新家人为自己做的一切都是在给别人添麻烦,甚至拒绝了妈妈带我去费城的邀请。身边的同学一开始也做了同样的事情。其实大多数的寄宿家庭,无论是为情还是为钱,都不会只想得到一个冷冰冰的房客。他们也想为你做些什么,也想了解你的内心,向初来的你伸出援助的双手。这个时候,接住这双手,并回以温暖,是我们最应该做的事。过分自卑,自以为是的想要“不给别人添麻烦”往往会给家人一个你不愿意和他们建立情感的错觉。
敏感也是与寄宿家庭交往的大忌。过分敏感的人背弓蛇影,疑神疑鬼,也就格外脆弱。再上两篇文章中,我曾今屡次提到我第一年的弟弟对我的冷嘲热讽。事情具体存在,但如若我当年多一些“钝感力”,对他有意无意的挖苦付之一笑,未赋予深思,也许我们在很多小事上的矛盾都可以化解。
敏感还往往和小心眼和过高的自尊心有着莫不可分的关系。最好的例子就是我和家庭每周看jeoparty(美国一档很出名的电视知识竞赛节目)的时候了,由于题目大多关注欧洲和北美的历史文学语言风俗,本来英语反应能力不够好的我在知道答案的情况下都不能快速反应,何况我对大部分题目涉及的知识都了解甚少,每期我抢答出的题目屡屡徘徊在0和1,远远低于其他的家庭成员。这并不是一件值得感到羞愧的事情,但我在弟弟每每的嘲讽之下抬不起头。其实弟弟对我的挖苦也只是开个玩笑,抑或是他为终于不用当家中垫底而感到惊喜。这件根本不值一提的小事对于前半年的我也难以忍受,甚至想逃避每周二的家庭时间。但在国外的生活中,我们迟早要对或明或暗的讽刺产生免疫,哪怕兄弟姐妹有意,笑一笑便能化为无意。
最后一个万万不可取的心理状态就是防备。我有一个朋友,住在同一个寄宿家庭三年,双方却还是以姓氏相称,这是一种比房东房客还要糟糕的疏远状态。也许有同学觉得无所谓,但正如我在第一篇中提到的,这样的疏远会使一个人鲜得亲情的关怀,而亲情的缺失会对一个处于高中阶段的青少年产生日积月累的心理上的负能量。我也是用名字来称呼我的第一对寄宿父母的。称呼这个东西,一旦确定了就很难改掉,但它确实潜移默化的影响着同学们和家庭的亲密程度。所以无论一开始别不别扭,只要寄宿爸妈愿意,请一定用“dad”和“mom”称呼他们!渐渐的,你会发现他们真的会和你朝这个方向发展(甚至开始代替你亲父母逼你好好读书ORZ)。
言而总之,如果父母的选择是硬件设施的话,那自身的修炼就是软件。容易交往的性格或者改善关系的决心will get you everywhe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