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UVA到Northwestern
中美网美国留学 www.usaer.net 2015-07-20 编辑: usaedit1
大约同样是在一年前的这时候,2014年7月4日,我收到了西北发来的转学offer。收到这份录取通知仿佛做梦一般得让我感到不可置信。带着份年少轻狂的稚气与冲劲,我开始憧憬未来两年在这座学术殿堂的生活。那时,我暗自庆幸着,此后终于可以摆脱本科商学院的一些功利世俗,在象牙塔里专心学习我所热爱的经济学,认真读书,做research,当一个彻头彻尾的nerd。
那时我心中有两个可以算作偶像级的教授。一位是James Harrigan,我在UVA时的计量经济学教授:他一丝不苟的严谨治学态度震撼着我,此外,他为联邦政府提供统计咨询工作以及Spring Break时飞往法国参加研讨会的人生履历也让我刮目相看。那样的生活是我所憧憬并向往的。我当时的另一位学术偶像是James Heckman,UChicago的诺奖得主经济学教授:他致力于Labor Economics的研究,尤其是对于幼儿教育及发展的关注让我感受到他在以自己的方式让世界更美好。
James Harrigan, UVA Econometrics Professor
James Heckman, UChicago Economics Professor
带着这样的憧憬,我收拾行囊,告别曾经渡过两年本科时光的UVA,在2014年9月12日凌晨五点,与好友在Charlottesville机场拥抱告别,飞往芝加哥,开始了我在西北的美国大三生涯。
然而这一年的经历却与想象中的截然不同。西北虽然没有本科商学院,却因为学校有Kellogg School of Management的缘故,大多同龄人追求的依旧是金融/商业相关的工作,似乎人人都想拿Kellogg Certificate (Financial Economics / Managerial Analytics),同届的甚至是下一届的同学们大多早早决定要投奔Consulting/Banking。本科虽没有商学院,氛围上却又仿佛更甚于商学院。
这一切在很长一段时间里让我感到迷茫与不适应。在某个阶段,我也被动摇了:秋季学期里我尝试申请学校的各种pre-professional student organizations,穿着business formal别扭地在还不熟悉的校园里奔波;春季学期里,我疯狂地申请consulting相关的实习,牺牲了不少学习时间,穿梭在career fair与各种面试之中。
脑海中有这样一个念头:仿佛只有这样,自己才能不落后于他人;也仿佛只有这样,才能让我心安。然而在这许多奔走与忙忙碌碌之后,我却终于彻底失了激情,甚至原本喜欢的学术也让我感到乏味。其实现在想来这一切也很正常:一味追逐不喜欢的东西,还因此攒齐了一大把足以召唤出神龙的据信,的确不是滋味,也很不合算。幸好当时一直及时与父母交流
终于有一天,我决定抛下所有的无意义的包袱,静下心来,开始认真追求自己喜欢的东西。自此,我开始变得更加沉稳淡定。
跌跌撞撞地过了一年之后,心态渐渐已经有了很大的变化。我逐渐意识到:自己变得越“厉害”,身处的环境也就越多更出色、更优秀的人才。无论身在何处,周遭永远有比自己更优秀、更有天分、更努力的人。不是每个搞学术的都能拿诺贝尔,也不是每个学金融的都能去华尔街。
做个“拼命三郎”不断追逐奋斗努力并不一定是人生的最佳选择。自己唯一能做的,不过是尽职尽责做好自己份内那一点微不足道的工作,以自己的方式让世界稍稍变得更好;这点儿对于世界的改变也许谁也察觉不出,但是只要自己明白便好,这样便能拥有一份放松的心态,微笑着迎接每一天,淡定从容地对待每一件事。
曾经的那份年少轻狂已淡去了许多,心中那份成为“小超人”的幻想也已不见踪影。如今我每天在学校的Institute for Policy Research工作,有着朝九晚五的固定时间表,薪水微薄,然而已可以自给自足。清晨时随着上班的人潮向学校走去,在实验室里用Stata写写代码、整理数据、读读文献、做点笔记。傍晚时再踏着夕阳回家。
晚上照例是一人食,一边听着网易云音乐的王东电台,一边做菜。偶尔喝点小酒。周末时偶尔约上朋友聊聊天,下个馆子,在湖边散个步。日子一天天地过去,生活简单又平淡。
这般淡如白开水的日子是一年前刚拿到转学offer的我所不曾想到过的。有时我会想,生活平淡如此,会不会终有一天就流于平庸?这个问题我暂时还没有答案。不过有一点我很肯定:在美帝本科这三年来走过的每一步路、踏出的每一个脚印,都不曾让我后悔。若有机会重新选择,我在许多个人生的小小岔路口做出的决定都不会改变。甚至是那段曾经盲目追求的日子,也算是积攒人生经验值的经历。
如今除了James Harrigan和James Heckman以外,我在西北又多了一位仰慕的经济学教授。他耶鲁毕业,年轻有为,向往World Bank的工作,希望改变世界贫困地区的现状。我仍然崇拜着这些杰出的教授们,但我已懂得接受自己并不一定如同他们那般优秀的事实。这没什么,只要自己一直默默前进,别忘了心中那个小小的梦想就好。
我终于开始懂得:无论自己如何努力,终究也只是这社会上小小的一颗螺丝钉。这个说法或许陈旧,却很恰当。有些从小听到大的老道理,听起来简单,真正切身体会到时,却已是多年以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