留学故事01:SAT2000圆梦耶鲁
中美网美国留学 www.usaer.net 2015-12-10 编辑: usaedit1
留学故事01:耶鲁大学
学生ZC,国内某重点中学,高中平均分数90+
申请背景:托福/110+,SAT1/2000;SAT2:Math II/Physics/Chemistry,有国家级科技类奖项
录取结果:Yale University,University of Pennsylvania,Carleton College
文:陈起永
再次回想起和 ZC 合作的点点滴滴时,仍然能清晰的忆起她的眼神,沉稳、从容、平和,如同一位久经世事沧桑的人,充满了想法和故事。而我走进她的故事,也是从她走入我的办公室开始。
学校选择
“陈老师,我想去耶鲁读书。”一个简单的陈情,平静但却坚定。在来到我的办公室之前,ZC 和她的家长几乎走遍了各大咨询机构,希望能够获得指导和帮助,申请常春藤学校尤其是耶鲁大学,但是无一例外的遭到了否定和拒绝。的确,在看了她的基本条件之后,没有经过深入了解,一般人肯定不会答应她们的要求的。TOEFL 刚达到要求的分数线,SAT 还不到 2000 的分数(小编注:刚进啄木鸟的时候,托福SAT分数都不高,后来110+的托福是12月份考的),在基本分数上已经处于劣势的她,怎么敢“扬言”要去耶鲁读书呢?她的请求激起了我浓浓的兴趣和好奇心,我决定深入了解之后再做判断。
“先告诉我你为什么申请耶鲁大学?”,我打算从这个看似简单但是却很考验人的问题中,衡量她是否匹配得上顶级名校。如果我得到的答案是我有耶鲁情结或者耶鲁的校友看起来很棒,我也要成为那样的人一类的回答,那么从我这关就要说 NO 了。
在她初中毕业、刚刚着手准备出国留学的时候,ZC 对美国的任何学校都没有了解。当时,有一个老师介绍了美国几所大学的基本信息,懵懂的她只捕捉到了一个关键句——“耶鲁的代表色是蓝色”。 从初中时起,她最爱的颜色一直是蓝色,曾经有一篇心理学文章分析说喜欢蓝色的人大多睿智、成熟、稳重、可靠。于是,耶鲁就以这样的第一印象在她的脑海中开始构建成形。
深入地解美国本科时,ZC 开始考虑专业问题。她的兴趣爱好很广泛,所以还不确定最终要选择的专业。她热爱文学、热爱社会、热爱绘画、热爱表达,耶鲁的文学、艺术和法律一直占据着权威地位;而同时又很擅长理科,喜欢探索自然,曾经在生物学领域有过小小的成就,耶鲁的生命科学院一直闻名世界 -- 这些都给她提供了近乎完美的发展空间。ZC 所有的潜在发展方向都能在耶鲁找到归宿,从没有一所学校能这样完美的涵盖她所有的兴趣。
但 ZC 又清楚的知道,选择本科时,最需要考虑的是办学理念。本科是刚刚成人后初次接触的小型社会,在这里,学生们会受到进入社会时最初的影响,塑造最初的社会印象,并形成最初进入社会时所持有的个性。这点上,ZC 清晰地知道耶鲁注重培养的是领袖能力和个人魅力,而这正是她在高中所表现出来最突出的特点。学生会竞选的时候,她身边有一大群的同伴坚决地支持她。她深信,耶鲁的社团和课外活动都能提供广阔的空间,让她去锻炼和发掘自己,尽情施展才能。除了学术和才能,在品质方面,ZC 知道耶鲁把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作为道德教育的目标,教育学生用理智的判断和仁慈对待事物 -- 这也正是她在中学时所追求的。她在高中参与的一切公益活动,都是为了真正改善所关注到的社会问题而开展的。在耶鲁,她这方面的品质能真正被认可、被欣赏,并且有更充分的发展机会。
听完 ZC 条理清晰、逻辑缜密的分析之后,我不禁在心里暗自竖大拇指。这孩子的成熟程度,甚至超过一般的成年人,她对自己的剖析、对所追求事物的清晰认识,展现了一位未来领袖的潜质。这样一位人才,我怎能让她埋没在平庸的学校当中呢?于是我决定成为帮助她实现梦想的造梦人。
专业活动
“你擅长理科,喜欢探索自然,并且在生物学领域有过小小的成就。这方面能否详述更多?”
说到这个话题,ZC 的话匣子就打开了。因为父亲是物理学家,她的科学之路比身边的任何人都起步得更早。刚到北京,她就跟随父母住在中科院物理所的院子里,对于 3 岁的她来说,最大的娱乐就是穿梭于物理所的各个实验室之间,仰起下巴看那些从没见过的巨型仪器,然后想象它们是能够变形钢铁巨人或是发射激光的镭射武器。无论什么时候去,父亲的实验室里总是有劈啪作响的绿色激光,虽然研究员们总是告诉她小心眼睛,不能直视强光,但她还是有强烈的渴望想要了解它们。4 岁的时候,父亲开始培养她的兴趣,带她到实验室讲简单的物理。比如,他会让 ZC 拿一把长尺摩擦头发,然后接近桌面的纸屑,观察尺子把纸屑吸上来的过程,并告诉她,这个神奇的现象是静电;6 岁的时候,父亲用一张纸盖住了纸杯,又把纸杯倒过来,这张纸片就托住了一整杯的水……
这一切的观察和思考,都让 ZC 越来越渴望探索。
五年级的时候,父亲终于正式开始带 ZC 研究激光,他讲解了激光最简单的产生原理,并鼓励她自己试着制造激光。不久之后,ZC 突然发现,产生一个激光只需要几个条件——高压电、定向放电、击穿空气。惊讶于激光产生的简单条件,她决定自己制作一个小型激光器。在一次又一次的实验中,她渐渐调整铝板的尺寸、电阻的大小,终于,在一次实验时,她发现了白纸上的紫色光点。父亲告诉她,这个装置已经成功产生了紫外激光。这一个实验的巨大成功让 ZC 突然间感受到了科学实验的成就感,于是,初中之后,她又开始针对装置进行进一步的改进,最后终于制造出了一个脉冲式稳定产生激光的小型激光器。这是一个很简单、成本很低的产生激光的方式。她申请了专利,并且把激光装置带到学校,在班里演示,让每一个人都了解激光产生的过程有多简单。
科学的领域向她敞开了大门,而ZC真正找到学术兴趣,还是源于她周边的生活。伴随着岁月的流逝,ZC在成长,她有三位亲人因为肿瘤相继去世。经历了失去亲人的悲伤,ZC更多的思考是,怎样能够治疗肿瘤疾病,让更多的人享受人世间的亲情和温暖呢?经过调查,ZC了解到,细胞周期的调控与肿瘤密切相关,所以,她立刻确定了细胞的研究方向,进入军事医学科学院实验室学习。最开始,她阅读了大量文献来弥补课堂知识的不足,包括中文、英语。对于文献中一句话,她可能需要反复阅读很多遍才能理解,而英语原版文献对于一名初涉足的中学生来说则更加困难。但是,在长期大量阅读的积累下,ZC的阅读速度越来越快,也开始掌握了准确抓住关键信息的能力,中文、英语的文献阅读能力都开始快速增强。
与此同时,在导师的带领下,ZC 开始了实验见习。最初,实验的严格要求、繁琐步骤让她难以应对,但在一次又一次的失败和导师的耐心纠正之后,ZC 渐渐开始熟练起来。在之后的正式实验中,开始了更快的成长。由于细胞生物学的实验总是对于实验把控有比较严格的要求,她也开始学会统筹规划时间,在等待一项实验时完成另一项实验,提高实验效率。有些时候,她需要遵守时间(比如两个实验步骤严格间隔 24 小时)前往实验室进行下一步实验。而从学校到军事医学科学院又需要一个多小时的路程,虽然这些对于一个中学生都是极大的困难,但 ZC 从没有因为个人原因而耽误实验。
在实验中,导师要求数据精确进行记录,她用专业的实验记录本根据严格的规则对每一个实验进行整合。在对最后得到数据、影像开始进行统计的时候,她经常需要熬夜到凌晨一、两点,对着屏幕里运动的细胞进行逐个观察。有些时候,在把数据交给导师时,导师会指出数据的错误或偏差,并且进行更深度的提问。但在一次又一次重复整理和分析后,她已经能够自己辨别出错误,并分析原因,进行更深入的理解。在为期半年的研究中,经过反复实验、统计数据、制图、熬夜、平衡冲突之类的大量煎熬,在导师的指导下,她终于成功完成了一种基因在细胞内所起的重要作用的研究,并完成课题《MEIS2 在细胞有丝分裂中的功能研究》。凭借这项研究,ZC 在全国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中斩获一等奖,并荣获美国“英特尔科技人才探索奖”,将于次年 5 月赴美国参加国际比赛。
依然徜徉在她的科学世界里,我不由得感慨的问她:“你知道屠呦呦吗?她从黄花蒿中发现了抗疟有效提取物,又分离出新型的抗疟有效成分青蒿素,获得了被誉为‘诺贝尔奖’风向标的拉斯克奖,而她获奖的理由是她发现用于治疗疟疾的药物 - 青蒿素,挽救了全球特别是发展中国家的数百万人的生命。而你从细胞有丝分裂中,观察到了有可能治愈肿瘤的方法,我希望你继续努力,能够成为第二个屠呦呦,为人类文明的进步贡献一份力量。”
慈善活动
“除了理科方面的经历和成绩,你引以为豪的经历还有什么?”
当我抛出这个问题的时候,ZC的眼神里闪烁着兴奋,滔滔不绝的和我讲述起她竞聘活动部部长的经历。我认真的听着,虽然这个经历能够体现她的人品和能力,但是还是正常的经历,并不能把她和一般的申请者区别开来。我建议她不要把这个经历当成最重要的活动,而是希望能听到更不一样的声音。ZC沉思了一会,娓娓道来她在学校创立的慈善活动“微笑前行-单亲的孩子”。
“微笑前行——单亲的孩子”是她们项目的题目,项目总共采访了 13 名单亲孩子(包括高中生、初中生和小学生)和 3 名单亲妈妈。其中 4 名孩子为北京市内的高中一年级学生,9 名为郊外偏远地区打工子弟学校的初中生和小学生。项目除了小组访谈外,还对其中的 2 名小学生和 3 位妈妈进行了一对一的深度访谈。
在最初策划项目、申请公益资金的时候,她并没有期待太多的成效,毕竟作为一个中学生,她并不是能解决心理问题的心理专家,也不是能捐助大量资金的企业领导。但是,当她第一次接到求助,走进一个贫困地区单亲家庭的时候,她就体验到了无法想象的震撼与感动。在繁华的高楼大厦后,有一条充斥着垃圾与尘土的破旧小巷,里面只有低矮的铅灰色平房——这是一个单亲妈妈和一对兄妹组成的家庭,他们挤在不到 10 ㎡的小平房里,房间内没有可以写字的桌子,倒是地上放着两把破旧简易的折叠凳子,不管房间多么阴暗,妈妈是不允许白天开灯的,是为了省电,尽管好心人送给了一台旧小的电视,但是从来就没有被打开过,家里三口人谁也没有手机,家里也不可能安装固定电话,为的就是省钱。
后来,在更多的接触中,她越来越发现这个家庭的情况让人无比揪心。妈妈几年前打工时摔伤了腰,一直没有好好治疗过,稍稍累一点腰就会痛得直不起来,而她没有文化,只能干体力活,这次腰疼就是因为在海鲜市场做清洁工,拖地用力而复发的,不出去干活就没有收入。一家人成年累月不吃肉,每天只吃一顿简单的菜,有时几天才能吃上一顿菜。妈妈生病不能劳动,导致收入继续下降。
因为贫穷、因为家里没有父亲,孩子们常常交不起学费或者不能按时交书本费,造成老师不重视孩子,同学们讥笑孩子,孩子总是生活在被歧视与自卑的氛围里,总是觉得自己不正常,所以变得孤僻,寂寞,胆小懦弱,没有安全感。妈妈说,她决定让15岁的哥哥小胡辍学、不让他继续读书了,让他出去打工挣钱。但是由于小胡的年龄还小、身体发育瘦小,看上去就像是一个十岁的孩子,没有好的单位能够接受他,她决定让他去街边小饭庄去洗盘子和端盘子,家里缺钱,他就必须接受这样的安排。当ZC带领的志愿者们问到小胡是否有短期的计划和打算时,他却一脸茫然,对生活没有希望也没有安排。
感受到了小胡对生活的无奈,ZC 和志愿者们帮助小胡确定了一个短期、中期和长期的目标:1.用实际行动来说服妈妈同意他继续学业,至少读完初中;2.初中期间就做好考上技校的准备,在技校里学到真正有用的技术,如修理汽车的技术,以便能够找到比在餐馆里端盘子更好的工作,在社会中立足;3.作为家里唯一的男孩儿和长子,他应该承担起家庭的责任,不要再让腰痛缠身的妈妈继续整日为生计到处奔波。
ZC 详细地讲述着她和她的组员们调查采访和帮助单亲家庭孩子们的故事,而我的内心也被深深触动。
这不仅是因为她创立了一个慈善活动,更是因为她发自内心的善良,服务社会大众的愿望,让她区别于她的同龄人。ZC 的慈善活动依然继续,突然在一个秋风瑟瑟的夜晚,ZC 着急的冲到我的办公室,说小胡因为忍受不了饭店老板的虐待已经离家出走了。我和我的同伴们努力寻找过小胡,我们去过他打工过得餐厅,老板说他已经不知去向,我们也去过他居住过的地方寻找,也没有找到。也请求公安局介入帮助寻找过他,但是由于他没有身份证,公安局不予立案。
我一边安抚她焦急的情绪,一边给她筹谋划策,建议她通过联系原来小胡所在学校的校长及当地派出所,尽快找到小胡的下落。虽然在这个过程中,ZC她们遇到了各种超乎他们想象的困难,甚至成年人都不容易解决,但她们不屈不挠,积极的不断的和各个部门联系。在她们的努力下,最终小胡被找到了。并且ZC和她的队员们给小胡设计了可行的方案,说服他去上一个职业技术学校,并帮助他按着他的兴趣选择一个实用的专业,比如理发师、厨师、汽车修理工等,让他学到生存的技能,靠自己的本领找到一份养活自己的工作,从而过上正常和体面的生活,不再让他的妈妈为他担忧。
看到 ZC 带领她的队员们没日没夜的为小胡奔波,我深受打动,当即表示愿意部分资助小胡的教育经费,并建议 ZC 进行更多的募捐。同时,我也建议 ZC 进行更多的宣传工作,让社会都来关注和关爱这个特殊的群体。不久之后,ZC 完成题目为《倡导慈善精神、弘扬慈善文化 - 一个中学生开展慈善活动的感想》的文章,并分别投到《慈善公益报》和《公益时报》,一直没被发表。打电话问询过,他们说这是一个社会敏感话题,不敢轻易发表,免得引起社会的争议。是放弃还是为正义而战,ZC 来征求我的意见,我建议她顺着自己的意愿去做事情,最终她交给我一份令我们都满意的答卷 - 经过不断抗争,她的文章终于被发表了。
无数细小力量的汇集,“微笑前行 - 单亲的孩子正在变得越来越大,真正变成了一个为单亲孩子们带去阳光与温暖、为整个社会带去感动与震撼的中学生慈善,也成为 ZC 一个独特的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