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留学今昔生活反差大
中美网美国留学 www.usaer.net 2013-05-23 编辑: lily
从中国改革开放之初首次向美国派出留学生至今,已近30年。30年前,中国一年派出的留学人员仅七八十名,而今每年从中国来美留学人员超过18万,数量反差巨大。今天,中国已跻身世界一流强国,可30年前,中国刚从“国家经济几近崩溃边缘”折返。时代不同,中国留学生生活品质亦不可同日而语。
30年前来美的最初感受
1981年9月12日,陈准民作为中国改革开放后首批留学生中的一员抵达了洛杉矶。
对外开放初期,“西方”在中国人心目中的距离仍很遥远。可仅用了16个小时,这批中国知识分子即飞越了“鸿沟”来到美国。这对陈准民,这位在“文革”期间插过6年队才上大学的普通知识分子来说,略感突然。
“刚到美国一切都很新鲜,也感觉自己很‘土’,”陈准民说。
当年,这些国家派出的留学人员,学费全免,每人每月补助400美元。对改革开放之初的中国人来说,400美元是不小的一笔钱,可对在发达国家的留学生来说,这些钱除去生活开销,买教科书的钱都不够。
“记得当时留学生几个人合用一本书。”陈准民说,教授课堂上选用的读物很多,都需复印。仅10美分一张的复印资料对中国留学生来说都是负担:一学期要花几十美元,这类读物的复印费有时比教科书还贵。手中没钱,这些早期中国留学生,生活上、学习上常现窘态。
“能出来留学,‘文革’中被压抑多年的学习热情释放出来了,心情激动,学习本身是很愉快的。”陈准民对当年的留学生活记忆犹新。
改革开放之初,中国需要英语师资,联合国发展署(UNDP)向发展中国家提供援助,协助培养。
当时洛杉矶加州大学(UCLA)在培养英语师资领域处领先地位,陈准民作为国家急需的培养人才,进了洛加大。
拼命省钱的留学生活
“房费最贵,就想办法省房钱。” 洛杉矶加大附近房屋租金很高,刚刚经历过“文革”时期“国家经济几近崩溃边缘”的首批中国留学生,没有经济能力支付高昂的房租。
经一位华人帮忙,陈准民竟然找到了一间租金不足百元的房子。在这间不到十平米的破旧房屋里,陈准民和另一同学苦读了两年。毕业回中国后不久,那幢房屋即因过于破旧被拆掉了。
在那间简陋的房间里,仅黑白电视是花10元钱买来的,其余“家具”都是捡的。“捡来的床垫软软的,是国内称为‘席梦丝’的床垫,那种床当时国内一般家庭还没有!”
陈准民每月分租房子的费用约50元,饭费及零用钱100元,除书费及资料费外,每月还要省下100多元。受过穷的陈准民知道,这些省下的钱会派上大用场。
中国留学生中,有人花几十元买了二手自行车,还有人花200元买了二手汽车——这些在当时均属“奢侈品”。
“马尾巴的功能”受重视
当时“文革”结束不久,经历过那段历史的中国人,思想仍受禁锢。一切有学术意义但无实用价值的研究,均被称为“马尾巴的功能”(此语出自“文革”时期影片《决裂》)。进了美国高校,教授强调研究必须原创,学术意义第一。
按照要求,陈准民写了一篇论述中国学生英语发音如何受方言口音影响的论文,那是他亲手调研,用第一手数据写成的。
可由于受中国“文革”残余思潮影响,他自认为这篇论文是在研究“马尾巴的功能”,没太当回事。
没想到的是,教授却认为这篇论文是“高度原创”,给了最高分A+,而且还要留一份作资料!这让陈准民颇感意外。
既然教授要留资料,陈准民便随手将手里的论文原稿递给了他,并说 “你留着吧,我不要了”。可教授十分诧异地说,“自己原创的东西怎么能不要?!”
“美国高校强调批判性思维,强调原创。”这是美国高校教育留给陈准民印象最深的东西,也是美式教学与中国背书式教学最大的不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