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归困扰:难舍中华之根留恋欧美教育之利
中美网美国留学 www.usaer.net 2013-09-06 编辑: lily
“随海外高层次留学人才生活的未成年子女,无论是否具有中国国籍,均可选择在当地公办学校就读,当地教育部门要为其协调办理入学手续。”很多地方为 引进海外高层次人才都提出类似的有关海归子女教育的政策。的确,很多海外人才回国时,是将孩子留在国外接受完整的西方教育,还是让孩子一起回国?这成为他 们需要仔细权衡的问题。他们做出决定的初衷是怎样的?又有哪些因素影响他们的决定呢?
回国内,不做“香蕉人”
“香蕉 人”最初指出生在美国的华人,现在这个概念已经泛指海外华人移民的第二代、第三代子女。他们虽然也是黑头发黄皮肤,但不识中文,说一口地道的外语。他们自 小就受所在国文化教育的熏陶,其思维方式、价值观也是完全西化的。避免让孩子成为“香蕉人”,是一些海归回国时将孩子带回国的主要考虑因素。
上海市张江科技园发展有限公司副总裁吴玉华从1983年开始在德国留学。在他留德期间,他的儿子在上海出生。于是,吴玉华将孩子与妻子接到了德国,并且 让孩子在德国完成了幼儿园和小学教育。吴玉华每天都会让小孩学习100个中文汉字,但是后来,他发现自己的小孩越来越不愿意学习中文了。“毕竟在国外缺少 学习中文的这种环境。”吴玉华说。
1995年,吴玉华打算回国,在决定是否将孩子也接回国内的时候,他们也很纠结。最后,他和妻子还是 决定将孩子带回国内接受教育,这在当时引发了周围很多人的不解,因为那个年代,大家都拼命把孩子送出国,让他们接受西方教育。吴玉华解释说:“当时让孩子 继续在国外生活的话,一个方面是担心孩子以后不会说中文,另一方面也是最重要的原因,是害怕孩子从此丢失了中国文化。”时至今日,吴玉华还是认为当初自己 做了一个非常正确的决定。因为当时与吴玉华一起留学,却将孩子留在国外接受教育的人,他们的孩子如今长大后身上已完全失去了中国文化的痕迹。
留国外,避免“水土不服”
当然也有一些海归做出不同于吴玉华的选择,他们在回国之后,还是决定让子女留在国外接受教育。
国家“千人计划”专家,现在在某高校任教的黄教授就是其中一个。他回国时,女儿正在美国读中学。教育环境也是他选择让孩子继续留在国外的很重要的原因。 他认为,在国内孩子也学一些东西,但是学的偏知识化,例如数理化等。但是美国的基础教育会教给孩子很多纯知识之外的东西。
此外,考虑到 孩子在美国出生,从小在美国长大,已经适应了国外的环境,他决定让孩子继续留在美国。“孩子已经到了中学阶段,如果再回国的话,对她来说是一个完全陌生的 环境,在这个环境里要重新学中文,重新认识朋友,不是我们不想让孩子回来,如果孩子回来的话不适应国内的环境,对孩子的成长来说也是一种折磨。”黄教授 说。
2010年,海归戴静怡带着一双儿女告别老公回到了美国。他的儿子豆豆在美国出生,小学三年级时,和归国工作的父母一起回到上海。但是国内的教育模式让豆豆的性格和心态发生了变化,因此戴女士下定决心让还有两年上高中的儿子回美国。
所以,即使海归选择让孩子回国接受教育,孩子在新环境中能否快速适应也是一个需要思考的问题。为了避免这样的风险,一些海归宁愿让孩子留在国外。
考虑孩子年龄和接受能力
对于子女教育的选择,海归的矛盾在于,即想让孩子不丢掉中国的传统文化,又想让孩子接受国外先进的教育。
为了解决海外人才回国的隐忧,国家和地方政府在引进人才时,对其子女的优惠政策上也做足了功夫。如国家“千人计划”对引进的海外高层次人才的生活待遇中 包括“引进人才及其配偶、子女,可参加中国境内各项社会保险,包括基本养老、基本医疗、工伤保险等”,“子女就学可按本人意愿,由有关部门协调解决”; 《宁波市引进重点高层次人才配偶就业子女入学办法》中规定市、县(市)区两级教育主管部门,每年按照市县(市)区两级人社部门年初计划引进人才数量,预留 部分义务段优质教育资源招生学额,优先解决重点引进的高层次人才的子女入学问题。
除了考虑回国后的政策是否有利于孩子的发展之外,黄教 授认为最重要的还是要看回国时孩子的年龄和接受能力。如果回国时,孩子很小或者在国外读幼儿园、小学,这个时候他们还能接受新的环境,可以考虑将其带回 来。但是,如果孩子在读初中、高中的话,他们的思维方式,生活习惯已经完全受到所在国家的影响,则没有多大的必要回来,毕竟孩子已经适应国外的环境,回来 后需要面对一个比较大的环境差异,可能收效甚微。
美国大学新闻美国教育新闻美国留学资讯美国招生动态美国学校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