功能性治愈艾滋病,出现世界第二例
中美网美国留学 www.usaer.net 2013-03-11 编辑: zjw
2013年3月4日,美国佐治亚州亚特兰大市召开的第20届逆转录病毒和机会性感染大会上,儿科医生德博拉-佩尔绍德宣布,功能性治愈一例感染艾滋病毒的幼儿。“功能性治愈”,是指感染者的艾滋病毒检测结果为阴性,即使不再吃药,机体免疫功能也呈正常状态。
这是世界上第二例功能性治愈艾滋病病例,被称为“密西西比案例”。第一例是“柏林病人”蒂莫西-布朗。 “密西西比案例”,一个幸运的婴儿 妈妈带来的病毒 2010年秋,密西西比州一家乡村医院,送来一名产妇。入院时,她已进入产程,随后产下一个胎龄仅35周的早产儿。 生产过程中,医生给产妇做了一项快速测试,发现她是HIV(人类免疫缺陷病毒,又称艾滋病病毒)携带者。 这位新妈妈并不知道自己感染了HIV,怀孕时也从没看过医生,没做过任何检查。 如果母亲是HIV携带者,通常医生应该给新生儿注射、服用诸如齐多夫定和奈韦拉平糖浆剂这样的艾滋隔断药物。 但乡村医院没有这类艾滋隔断药物,于是母子俩被送往了密西西比大学医学中心,由儿科副教授汉娜-盖伊接手。此时,孩子刚出生30个小时。 马上用“鸡尾酒疗法” 汉娜-盖伊给孩子做了隔离检测。在两次间隔时间为一小时的抽血检测中,发现了HIV的RNA(核糖核酸)和DNA(脱氧核糖核酸),血液中每毫升的病毒量大约为两万。 一般情况下,对有感染HIV风险的新生儿,常规方式是在6周之内经过2次测试,确认感染HIV后,才会开始治疗。 汉娜-盖伊和治疗小组一讨论,决定马上给婴儿治疗,用“鸡尾酒疗法”,即齐多夫定和另外两种抗HIV药物的组合式抗逆转录病毒治疗方法。
这种疗法是美国华裔医生何大一,在1996年发明的。 此后又测试了3次,时间是婴儿出生后的第6日、第12日和第20日。测试结果确定了一个事实:婴儿血浆中确实存在HIV病毒,但病毒水平在迅速下降,下降模式也是感染者的特有模式。 婴儿出生的第29日,用标准的测试方法已检测不到HIV。到婴儿18个月大,情况依然如此。 此时,不知为什么,孩子的监护人带着他离开了医院,停止了药物治疗。 病毒消失了 2012年秋,孩子21个月大了,他的母亲又带着他回到了密西西比大学医学中心。 汉娜-盖伊本以为孩子体内的病毒量水平会极高,测试结果却让她大吃一惊。所有的检测都明确显示,孩子体内不存在HIV抗体或者HIV病毒。 汉娜-盖伊怀疑自己的实验室出了错。她向马萨诸塞州大学医学院的凯瑟琳-勒珠利咖寻求帮助。勒珠利咖把约翰-霍普金斯大学儿科医生德博拉-佩尔绍德介绍给了盖伊。 佩尔绍德团队使用一种非常灵敏的阵列试验,筛查婴儿血液样本中的HIV。 第一次检测的是婴儿出生24个月时采集的血样,只发现单个的HIV RNA的拷贝。这种基因证据,往往意味着患者体内的HIV是有缺陷的版本,它不能够复制自己。 婴儿是否隐藏着“具有复制能力”的HIV?他们把婴儿血液与未感染HIV的CD4细胞混合,CD4细胞是HIV的主要靶标,来观察它们能否产生新的HIV。 结果,没产生新的HIV病毒。 结论:越早治疗越好 婴儿26个月了,再次检测,发现了微量的HIV基因痕迹,但它并没有出现与细胞的整合。只有HIV与细胞整合了,才能复制。 孩子体内病毒潜伏池中,也没有休眠的可复制病毒。 佩尔绍德得出结论:越早开始治疗,感染HIV的孩子功能性治愈的几率就越高。 他们这样解释这个结论的原理:早期治疗,可以防止隐藏HIV潜伏感染的长寿命CD4细胞储存库的形成。
这些CD4细胞,能规避免疫细胞的识别,而且由于它们不积极地产生新病毒,所以,它们可以耐受抗逆转录病毒药物的作用。 这些储存库,是HIV持续存在甚至在抗逆转录病毒治疗后几十年仍然存在的核心原因。 争议:孩子真的感染过HIV吗? 这个案例引起了学界众多的争议。 加州大学旧金山分校医学教授史蒂文-迪克斯说,他认为这不是真正的治愈。他说:“潜伏池才是治愈艾滋病的真正障碍,在这个病例中,有时间形成病毒潜伏池吗?如果婴儿体内从未形成过病毒潜伏池,那这根本不算治愈。” 中国艾滋病防治领域的专家也说:“从其治疗效果可以推测,这个孩子感染的艾滋病毒蛋白颗粒很可能还没有和人体免疫细胞的DNA整合,而只是在血液里游离,因此通过鸡尾酒疗法即可达到几近清除的状态。” “我们推测,可能这个婴儿是产道感染病毒。产道感染的艾滋病病毒和医生的职业暴露感染艾滋病毒,有点类似。病毒尚未整合完成,较易清除。医生的职业暴露,只要在24到72个小时内及时治疗干预,也可清除病毒。”浙江省卫生厅艾滋病专家组专家时代强说。 医学专家们还有另一种担忧:这个婴儿体内残留的艾滋病病毒,是否还有能力导致他发病? 美国传染病专家肯特-瑟普科维茨说:“艾滋病的发展可以持续数年,10个月的稳定期对艾滋病来说,只是很短一段时间。比起"治愈"或者"功能性治愈"的说法,没有持续治疗但被稳定地抑制,或许是更准确的表述。”
“柏林病人”,第一个治愈的艾滋病患者 一下子治两种绝症 如果“密西西比案例”可算是奇遇,那蒂莫西-布朗的经历,简直是科幻小说。 蒂莫西-布朗,“柏林病人”,世界第一个治愈艾滋病的人。美国人,西雅图长大,1993年定居德国。1996年被诊断出感染HIV,2006年查出患有白血病。 2007年,德国首都柏林夏洛特医院的医生杰罗-胡特和埃克哈德-蒂尔,给蒂莫西-布朗做了骨髓移植手术,一次性治愈了他身上的两种绝症。 这个骨髓移植和平常的骨髓移植大不相同。 上世纪90年代中期,美国的一些科学家注意到,有一些人天生不会受到HIV的感染。研究发现,这种人携带一种CCR5-32型基因。 两位医生大胆设想,在骨髓捐献者中,找一个携带CCR5-32型基因的“天生不受HIV感染者”,给布朗移植骨髓治疗白血病,布朗体内的艾滋病毒,是不是也会一起消失? 幸运的布朗!在60个适合布朗骨髓移植的捐献者中,真的找到了一个具有CCR5-32型基因的人。 2007年2月,布朗接受移植手术。新的骨髓开始在他体内运作,新的血细胞开始产生。 与蒂尔医生设想的一样,新生成的细胞具有CCR5-32型基因。 随后,蒂莫西-布朗停止服用抗逆转录病毒药物。
5年过去了。2012年7月,布朗在华盛顿的国际艾滋病防治大会上宣布,艾滋病毒在他的体内完全消失。布朗被称为“柏林病人”。 奇迹的缺憾,就是不可复制 医学界认为,“密西西比案例”的幸运,借鉴意义非常有限。 除了案例本身有许多存疑之处外,人体感染HIV数年后,才会进展为艾滋病,潜伏期特别长,在此期间,人体免疫系统能抑制HIV的复制,使HIV感染者与未感染时一样健康,他们可能不知道自己已经被感染,只有血清学检查才能识别出处于潜伏期的HIV感染者。 不知情就不可能治疗,更不要说像这个孩子那样,在病毒侵入身体这么短的时间内治疗。所以,对被母亲感染的婴儿来说,可能更值得欢欣鼓舞,而对成年感染者,意义不大。 蒂莫西-布朗接受的骨髓移植治疗法,也是十分危险的,难以在临床上大规模应用。 对HIV天然免疫的人非常稀有,找到合适的干细胞供体更难。骨髓移植本身也是一种风险较大的治疗方式,患者必须经历放化疗、排他反应后才能获得新的免疫系统,还可能引起严重的副作用和并发症。
所以,这两个成功治愈的病例,其实都是不可复制的奇迹。 CCR5-32,神奇基因 在蒂莫西-布朗的治愈过程中,CCR5-32型基因功不可没。 CCR5-32型基因到底是什么? 2005年,英国《医学遗传学杂志》上刊登了英国利物浦大学的两位生物学家克里斯托弗-邓肯和苏珊-斯科特的一份报告。报告说,变异基因CCR5-32,可使拥有者免受艾滋病的侵害。 人体不同的细胞表面有着不同的蛋白质,这些称为“受体”的蛋白质是细胞身份的标志,好像士兵不同颜色和式样的盔甲。 HIV在侵入细胞前必须结合到细胞表面的其他分子。CD4和CCR5就是两个重要的辅助受体。CD4是分子介导,CCR5是感染时的主要辅助受体。 而CCR5-32变异,就是编码CCR5受体的基因发生的一个微小变异丢失了32个碱基对。其结果是形成一种较小的蛋白质,它并不位于免疫细胞表面。这样,大多数HIV毒株就失去门路,无法感染细胞。 黄种人中少有具有CCR5-32型基因的人。邓肯和斯科特的研究报告认为,欧洲斯堪的纳维亚半岛携带这种基因的人比例最高,为14%到15%,地中海地区只有1%。
美国大学新闻美国教育新闻美国留学资讯美国招生动态美国学校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