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研在美国 出国留学的困惑与误区
中美网美国留学 www.usaer.net 2013-01-29 来源: hlbrdaily 编辑: joe
出国留学,特别是赴美留学,已成为当下中国家长对孩子的最热投资。《2012中国高净值人群消费需求白皮书》指出,中国85%的高净值人群(个人资产在600万人民币以上)计划送孩子出国留学,亿万富豪中这一比率高达90%。不仅高收入家庭,越来越多的普通家庭也热衷于送子女留学。2009年下半年,来自普通工薪家庭的出国留学生只占2%,这一数据在2010年已增至34%。
热潮背后,也有冷思考:留学耗资巨大,如果将来回国做个月薪数千的白领,是否值得?留学究竟是为了一纸洋文凭,还是为了实现生活方式和理念的国际接轨?留学真能成为灵丹妙药,解决孩子这样那样的问题吗?纠结于这些问题,很多家长仍然徘徊在“留”与“不留”之间。
新闻记者、“高龄”留学、文科专业背景“三合一”的李影,用中国青年出版社2012版《读研在美国》回答了上述问题。这本留学故事,充满了乐观、坚韧和智慧,作者用自己的亲身经历和所见所闻,拓展了人们对留学价值的判断。正如作者所说:“留学不仅是为学知识,更是为获得一次机会,一个平台,或者说是为未来发展多开辟一条道路,多选定一个方向。留学经历让人在拓展生命宽度的同时,锤炼成更加自信独立的人格,不在总是生活在别人的评价体系中。”
在申请美国旧金山大学公共政策硕士项目之前,李影是《河南日报》“谈话”专栏的资深记者,出版有个人作品集《对话社会》,有家有业,生活稳定。但看似一片坦途背后是内心深处对社会竞争的高度焦虑。赴美留学为她开辟了一个释放压力的通道。18个月的文科硕士攻读经历,让她收获了竞争力之外更宝贵的东西:生命只有一次,与其生活在别人的评价标准中,为了所谓“成功”无休止地竞争,不活在自己的信念和理想中,用“成长”超越自我,成就静谧而笃定的人生。
《读研在美国》一书以时间为序,分为“备考季”、“新学期”、“毕业季”等5个板块,生动地讲述了作者赴美读研,包括备考、应考、面签、学业、课余等方面的经历和感悟。在着墨较多的学业方面,覆盖了选专业、选课程、完成论文、毕业答辩、实习等方面的内容。书中还有许多与主体内容相关的“边角料“的故事,涉及美国社会、文化,涉及留学生交往、师生关系等等。堪称一本赴美攻读文科类硕士的“攻略蓝宝书”。
精彩片断摘抄:
(一)
在USF北京办公室实习的这段日子,遇到了形形色色急于送孩子出国的家长。各家孩子,情况不一。有的即将高考,想来美国读本科;有的正读大学,打算出来读研;有的工作了,想趁年轻出来深造。还有的才上小学,父母也上门打听考察寄宿制高中。这些孩子,有品学兼优的,也有成绩不佳的,强的希望被送出来后更强,弱的盼望被送出来后增强。总之留学门槛低了,大家手里都有余钱了,父母们把留学当作一剂灵丹妙药,以为只要把孩子送出来,孩子就一定前程似锦。
若干年前,一位熟识的阿姨,把高考落榜的儿子通过中介送到了德国。当时出国、留学对我还很新鲜神秘,我搞不懂一个连中文都学不好的孩子,怎么能去德国读大学?阿姨说:中介保证了,出国有语言环境,只要出去,经过三五个月就过了语言关,然后就顺利升大学了。两年后,她儿子挺着啤酒肚从德国回来,据说考了4个学期连语言课都没通关,被学校除名回来。一直纳闷儿:怎么呆在当地就学不好语言呢?两年时间,他都干些什么呢?
等自己有天出了国,遂将当年的困惑一点点解开。
有段时间,我借住在小友萧萧家。萧萧是大一新生,有个男室友C。起初我担心有男孩儿在家,起居不便。萧萧说,姐姐别担心,C和咱们作息不同,全当他不存在就好。果然,同一个屋檐下住了40天,与C大概只见过两次。他的作息果然另类:黄昏起床,打电话向中餐馆叫外卖,大吃一餐后关门回屋,戴上耳机开始联机游戏,直激烈战斗到第二天清晨六七点光景,才上床睡觉。
我不解:这孩子怎么不去上课?萧萧说,他已经接连3个学期语言课不过,被学校除名,怕父母知道,也不愿回国,说是准备自己再联系个语言学校。我还奇怪:他干嘛非日夜颠倒打游戏。萧萧说,嗨,人家那是中国的作息,因为线上的朋友都在中国。
C有几个朋友,偶尔到家里来与他联机游戏。这才发现,几个孩子情况相似,都是高中毕业后通过中介送出来读语言,因为基础不好,无心向学,意志力也弱,又一下没了父母的监管,干脆日日沉溺在网游里。说是“留学”,其实是“留”而“不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