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研在美国 出国留学的困惑与误区
中美网美国留学 www.usaer.net 2013-01-29 来源: hlbrdaily 编辑: joe
(二)
从4月7日学校网页允许新学期选课至今,烽烟滚滚30天。
为给自己选好新学期3门课,翻查资料,登门造访,横向纵向比较,颠来倒去干百 回,终于拿出个内容、时间和教师阵容的最优组合。其间,还厚着脸数度与导师软磨硬泡,好歹算是顺遂心愿,打了场艰苦卓绝的选课战役。
在国内读大学,两件事不费心神,一是选课,二是GPA(学科平均分)。遥想当年大学生活,何等惬意,没有自己选课这回事,上什么课,什么教授给上,都由学校说了算,新学期领张课程表,老老实实去上课即可。至于GPA,如果不是力争上游为获奖学金或当“三好”学生,也绝非big deal(大事儿),只要不门门挂科,或触犯天条,从没听说谁考进大学毕不了业的。
等进了美国校园,才体会到,选课和GPA这两件事儿, 简直太要命。美国大学奉行学分制,本科生和研究生都要修够规定的学分,并达到一定的GPA要求才能毕业。以我的项目MOPA为例,4个学期,修够33个学分,
GPA 3.0(相当于平均分80分)才能顺利毕业。至于每个学期修多少个学分,选什么课,则相对自由。虽有个建议性指标,如一学期3门课,修够9个学分,但也有 一些必修课,具体操作则相对灵活,学生有很大的自选空间。
两个学期读下来,深切体会,选课好似选配偶,一定程度上,整个学期的生活、学习质量还有GPA的高低,都取决于你的选课是否明智正确。
以当前即将结业的第2学期为例,开学初系里提供了5门课,供学生5选3,我没经验,仅凭课程名称和导师简介就老老实实给自己选了3门。开学一问,才发现别人都注册了5门,理由很简单,先注册上,占个位,每堂课体会一下,看看教授的大纲,有点感性认识和横向比较,再把不适合自己的drop掉。美国大学规定,开学初两周内,学生有权取消课程并获得全额退款。
果然,我没有调研的选择很快证明出了问题。当初自己选“媒体与政治”这门课,完全是被这个题目和伯克利博士、华盛顿邮报10年记者的大牌教授吸引。上完了第一节课就体会到,成功职业人不一定就是好教授,丰厚学识并不保证教书有能力。媒体教授显然是新兵教授,他的课程设计不科学不现实不考虑学生的承受能力,比如每周一个30页的paper,他说自己当记者时就是这个工作量,可他忘了记者给一个老 板打工,学生一学期至少要应付3个以上的“老板”啊。跟上这种教授,生活注定生不如死,且很难修个漂亮的分数。于是劈里啪啦,原本16人注册的课,到第二堂,只剩下9个人了。
谁说美国学生不现实?我本以为,被中国学生视为命根的分数,外国人并不很在乎。深入美式校园生活才察觉,身边到处都是“A控男”、“A控女”,原因非常现实,读书为找工作。美研教育,也是为职业生涯进阶量身定制的学术训练。老板选人时,不仅看学生毕业院校,更看重GPA。GPA高分在某种程度上比所谓名校都更招人喜欢,因而学生普遍读书用功,拼命想修出个漂亮学分。当然,GPA不仅事关个人意愿,还与选课息息相 关。 选课第一原则:广泛调研,感性认识。如同认识一个人不能光凭名字,一个英文课名提供的信息不多,靠猜不靠谱,得去查去问。可以给教授写邮件,要 syHabus看,也可以亲自去教授的课上提前旁听几节。例如我这学期的一门课“Grassroots Mobilization”,当初我就去猜,是草根动员?是群众动员?一学期下来才搞懂,讲的是创新群众组织动员方法。其中涉及大众心理学和社交心理学内容。猜是猜不出的。
认识一个人,也不能仅听一家之言。教授希望学生多多,当然晃着橄榄枝好话说尽,学生进了门,才发现此人非彼人,这类情况也不罕见。所以还是多听多问,上学校网页查学生对教授的评价是个好方法。留言板上信息详尽:某某爱拖堂,某某的paper只收PDF格式,某某的课深度 够,某某从不给学生A等等。提前做准备不仅可加深了解,做到心中有数、投其所好,也能缩短彼此磨合的时间,尽快适应新人新课。
选课第二原则:适合自己的,才是最好的。这并非鼓吹实用主义,而是留学成本巨大,的确要考虑收益最大化。尽快毕业拿到学位,肯定是第一要义。不要盲目跟风,看外国同学选什么,就跟着选什么。每个人经历背景不同,在不同课堂有迥异的表现和感受。
上 学期有一门政治调查分析课,学习设计、分析调查表,追踪选情民意,课程涉及大量高等数学,还需要熟练使用excel表格,虽然教授绝对一流,但让没有相关背景的我读得苦不堪言,耗费大量时间在excel上,虽知道将来也许用时不多,但为了3个学分,为了80分万岁,唯有咬牙顶住。所以,选课一定要考虑自己的学科背景,突出自己擅长的。我更偏爱学术理论课,对实践性强的课程略有畏难情绪,这当然与留学生背景有关,也与将来准备回国发展的实际考虑相关。
选课第三原则:看得准,出手快。4月7日一早,学校网络注册系统刚开始接受注册,就数度由于流量大而断线。图书馆电脑前,挤满了各式脑袋,学生们拼命刷新,就为抢注最心仪的课程。美国私立大学流行所谓贵族小班制,一班最多30人,少的只有12人,僧多粥少,当然先下手为强。4月注册,调研工作3月就得开始 了。研究生虽不必像本科生那样抢课,因一个项目就那么几个人,位子足够,但考虑到各种复杂情况,也要早早留心。就说我吧,下学期虽还是5选3,但费尽心力综合考虑,只从5科里选出2科。之后我想去上哲学系的“政治伦理学”,由于涉及跨系,过程极为复杂,要与自己的导师谈,与哲学教授谈,要填一系列申请表格,找若干人签名,前后忙了一个月,才最终搞定。
选课如同选人,事关能否获得漂亮生活和漂亮分数,事关enjoy或suffer,事前多做功课绝对必要,也很值得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