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金庸、王石和闾丘露薇都选择用留学重启人生
中美网美国留学 www.usaer.net 2015-10-20 来源: 北美留学生日报 作者: 安琪
在《我已出发》中,她曾写道“假如我不是做记者的话,我不可能走过这么多的地方,不可能漫不经心地对别人说,是呀,这件事情发生的时候,我就在现场。我是幸运的,因为我是一个记者。”
现在,她安定在了宾夕法尼亚州立大学的小镇上,也远离了各种现场,重新成为了一个学生,人生于46岁,再度出发。
前几日看到一张照片,64岁的王石两鬓斑白,在康河的柔波上摇桨,接受赛艇聚乐部的训练。毋庸置疑他爱上了这项运动,也爱上了企业家身份之外,到处游学的生活。
59岁时,王石毅然接受了哈佛发来的访问学者邀约,一待就是三年,后又去了剑桥学习,预计待到2017年。刚开始留学的时候他处在崩溃的边缘,从过语言关和适应生活开始,到真正学会放下,再到真正融入环境如饥似渴地吸收知识,在已到花甲的时候为自己打开了全新的一个世界。
曾经在一次采访中,王石提到留学是他的一个情节,由于目睹了改革开放和高考恢复,他一直希望可以有机会留学,接受系统性的知识训练,并始终没有忘记出国留学的梦想。
在哈佛的学习让他开始思考“我是谁”,让他开始更多地了解自己,“在西方学术研究的环境下,用西方的研究方法来探究本民族的传统文化”。而剑桥的学习让他真正进入状态,觉得自己无知,如饥似渴地吸收知识,每天早起,坚持赛艇训练,生活达到了异常好的状态。
最初,语言不通的他觉得出国留学像变成了一个“外星人”, 坐地铁买东西会找不到回来的路,信用卡也被列成黑户,与人沟通有很多障碍。而现在进入了一种如鱼得水的状态,人在不停地吸取知识,同时又很放松。如果说一开始留学是为了圆自己的梦,那现在就是和自己较劲。一切困难和挑战都是一个经历,最终会发现你过来了。这几年的留学让他变化很大,逻辑性更强,思维和视野都更加开阔。
其实,60岁出国读书并不是最晚的。早在2004年的时候,81岁高龄的金庸老先生辞去浙江大学人文学院院长一职,赴剑桥大学攻读硕士和博士学位。“不求学位,只求学问”,每周两次从不缺课。
“校园生活很愉快,每天读书四到五个钟头,并且谢绝了所有社会应酬,专心读书。”金庸老先生如是说。
不分年纪,不论地位收入,每个人都有对未知世界的向往和恐惧。很多时候,人停留在一个地方,会被已知的一切禁锢而不自知。在我眼里,抛开各种争议,这些在高龄选择将生活急转弯,到陌生环境里重新开始的人,都是自己生活的勇者。他们抱着最初对世界的好奇,对知识的渴求,对生活的不放弃,克服了一切困难和恐惧。
曾经在知乎上看过王诺诺写的一段话,“出国留学生活的意义,就是那些豁然开朗的瞬间,当你发现拉美未必那么穷,欧洲未必那么富,美国不是江山民主一片好,大把歪国人数学比你强,厕所有100种不同的叫法,加州没有牛肉面。”
别怕晚,也别怕改变。若有机会,自己去找一找答案,最终你会发现,经历过所有难熬的日子,留学这一段经历,会让你的一生都受益匪浅。